凤楼信息同城附近_全国龙凤信息论坛_广佛qm新月论坛_风楼阁交友平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我见

来源:郎 伟    时间:2025-05-06

  一、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早已形成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从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来看,来自不同地域的民族,几乎不约而同地具有一种向心的灵魂——向中原经济富庶、文化昌盛发达之地聚拢。在漫长的聚拢过程中,各个民族经济上互相依存、互通有无,文化上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情感上越走越近、血缘上渗透融合。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开、打不散的大民族和大社会融合结构。自秦代之后,无论哪一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和光大者而自居。近代以来,当面临西方列强入侵时,各民族同仇敌忾,以守我国土、维护统一为己任。曲折而共同的历史命运把这个整体熔铸为中华民族,各民族都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离的成员。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决定了各民族已经结合成为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都已经具有了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荣辱、共生死、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千百年来,经过漫长历史发展和思想凝聚而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即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认知、共同的价值评价。比如:在“国家观”上,推崇“大一统”的国家观,不容民族分裂、国家分裂。在“文化观”和治国理政方面,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推崇“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追求以民为本、以和为贵、德治天下、明德慎罚的治理思想;在“道德观”和精神塑造方面,推崇君子人格,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在“历史观”方面,提倡以史为鉴,知兴亡更替等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统一力:包括中华民族对各民族的吸引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各民族之间的亲和力,同时表现为一种生命力、抗争力、独立自主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千百年来,辽阔的疆域是由各民族同胞洒下鲜血和汗水、共同开拓的;悠久而不乏艰难险阻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同胞用热血、激情和不倦的奋斗与劳作共同书写的;独特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同胞以聪明才智共同创造的;追求正义、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是由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因此,引导各民族同胞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而神圣的责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力量之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ず痛葱陆蝗?,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当前,国际风云动荡变化,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然而,无论外部局势如何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工作主线都不可动摇。中国人民既然已经从历史的血与火当中穿越了许多次,那么我们当然有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以艰辛的努力和不断的奋斗,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烂华章。

       摘自:《宁夏文史》2024年第2期  总第63期